问题 | 别人借了我钱如何让对方打借条 |
释义 | 借条应当写明下列内容: 1、借贷关系双方的基本信息。 2、借款金额,注意要大写,借款用途。 3、还款日期,要具体到日,还款方式。 4、借款利息。注意利息约定可以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利率的4倍。 5、双方签名盖章或签名按手印。 一、借条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格式内容要完整。一个完整的借条包括四个要件:债权人、债务人、欠款内容、归还时间,还包括签名及时间等内容。 标题一定要写“借条”二字,切莫被别人故意误写成“欠条”,虽然都是钱在别人那,但在法律上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 借条是日后要求、主张权利和利益的凭证,必须真实记载当事双方的真实身份及具体事项(如应具体清晰地写明金额、用途、利息、借款时间和还款时间等)。 名称:应写明“借条”而非“欠条”或是“收条”。 当事人:应写清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并写明身份证号码,千万不要写成昵称或者绰号;一定写正确出借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同时一定要写明借款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以避免发生纠纷时再去核实借款人身份是否重名等问题。 金额:应写清借款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并保证双方一致,如不一致法律规定按大写为准;借款、还款,借物、还物,皆应写清金额、数量,使用大写数字,以防涂改伪造。涉及数字部分,最好用大写,有小写而没有大写,大小写不一致,数字前头有空格,小数点位置不准确等,这些都便于持据人添加数字或修改,进而引发纠纷。 时间:一般应写清借款有关的相应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时间和明确的还款期限;如果不能确定要求借款人什么时候归还,建议出借人不写归还日期,这样时效上可以保证20年,而不会由于一时忘记导致时效超过不能收回。懂得法律的人都知道,写上归还日期与不写归还日期差别很大。 利息:如双方约定了借款的利息,就应该在借条中用文字予以明确,并保证约定的利率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不超过银行同等贷款利率的四倍是受法律认可并保护的,超过四倍部分则属于高利贷,不属法律保护范围。法律规定:不明确约定支付利息的,归还时要求利息的是不予支持的。应写清楚借款本息偿还的年月日时间及付款方式。 签名:应由借款者本人亲自签名并加按手印;另外,注意:签字后最好请他或(她)以右手大拇指(我国无论是法院或律师等司法实践中都是严格执行右手大拇指)捺指印,也可在按印后用括号注明是哪个手哪个手指。 语言文字:打借条,在书写上一定要清晰,同时为了避免歧义,一定要考虑文字以及语句有无歧义。打借条时不要使用多音、多义字。我国的许多汉字存在一字多音,一字多解的现象,在借条中一旦使用这些汉字,就有可能造成纠纷。 二、民间借款合同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民间借款合同需要注意的事项:1、诉讼时效问题;2、原告主张债权必须提供书面借据;3、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利率的4倍(含利率本数),但一定要明确约定,没有约定利息的,视为无息借款。4、出借人明知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典型的例子是赌债,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 三、欠款借条怎么写有效 欠款借条要想具有法律效力,应具备如下内容: l、借条以借款人手写为佳,但要注意书写规范。借条打印件同样具有法律效力,但容易伪造。借款人签名同时应按手印。借款人的信息一定要写清楚身份证号,并要在书写借条时要求借款人提供原件进行核对。 2、借款发生的日期—定要写清楚,最好精确到日,可以在借条中约定还款日期,未约定还款日期的,借款人可随时主张返还,约定了还款日的,需在还款日届满时,方可要求返还。还款日届满仍未返还的,出借人应在三年内起诉,逾期可能丧失胜诉权。 3、借款金额要同时用阿拉伯数字和中文大写,并写清币种,如人民币100000.00元整(人民币拾万元整)防止持有借条的人篡改。 4、款项的交付尽量选择银行转账的方式,可以在借条中明确对方收取款项的账号和转账日期。对于转账,可以备注借款的用途。如金额较小,现金交付时应在借条中注明双方的借款是通过现金交付的。无论哪种方式,都要求由借款人书另外书写已经收到款项的收据。借条只能证明双方之间有借贷合同关系,不足以证明借款人已经履行了交付款项的义务。 5、如果借款人是已婚的,最好取得配偶的签名,对于债权人而言更有保障,以避免一方以不知情为由拒绝承担还款义务或是在法院执行,一方将财产转移给配偶导致无法偿还。 6、借条出具后,应同时收取借款人亲笔签名的身份证复印件和结婚证复印件。 7、如果金额较大,可以请律师或第三方见证,并签名。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八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