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伪造货币罪行的法律定义与刑罚 |
释义 | 私自制造假货币构成伪造货币罪,根据严重程度可判三至十年有期徒刑及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没收财产并加大罚款。情节严重包括:组织制造货币的领导者、大量制造货币、长期制造货币、技术先进、规模庞大等。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私自制造货币金额在两千元至三万元或制造货币张数在二百至三千张的情况属于第一种情节,否则属于第二种情节。 法律分析 具有私自制造假货币的行为,构成伪造货币的罪行,但还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情节,这时是处三年以上和不多于十年的有期徒刑,同时还需要缴纳五万块到伍拾万元的罚金。 私自制造假的货币使用或者出售的行为是违反我国货币管理规定的,伪造者可以根据真实货币的外形、颜色和货币图案的元素,使用各种手段制造出以假乱真的货币,这种假货币严重的影响了货币市场的正常秩序,破坏金融领域的信誉。对于私自制造假货币的行为,我国法律根据行为严重程度对其作出两种档次的处罚。 第一种是具有私自制造假货币的行为,构成伪造货币的罪行,但还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情节,这时是处三年以上和不多于十年的有期徒刑,同时还需要缴纳五万块到伍拾万元的罚金; 第二种会被判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甚至是无期徒刑,并且缴纳的罚金比前一种多一类没收财产,这种处罚是对于那些私自制造货币情节比较严重的,通常是指下面几种情形: 1、如果私自制造货币的是一个团伙组织的话,那么在这个组织中起到领导和组织作用的人员是属于情节严重的; 2、如果私自制造货币的数量特别多的,这个数量的多少由法院根据相关规定给出解释,那么这种情况也属于非常严重的; 3、其他的严重情节,比如以私自制造货币为主业的,长期制造货币,制造货币的技术很先进,规模很大的情况。 对于第二条货币数量的问题,我国的审理伪造货币相关规定给法院提供了标准,就是私自制造的货币金额在两千元以上且三万元以下的,或者制造的货币张数在二百张以上且在三千张以下的,属于第一种情况,情节不是太严重。如果私自制造的货币总金额大于三万元,或者制造货币的数量大于三千张的,那么就属于第二种情况,这个时候的处罚力度也是比较大的。 结语 私自制造假货币是违反我国货币管理规定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货币市场的正常秩序和金融领域的信誉。根据行为的严重程度,我国法律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处罚。对于未达到非常严重情节的伪造货币行为,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缴纳五万至伍拾万元的罚金。而对于情节更为严重的私自制造货币行为,如组织团伙、数量特别多或规模庞大等情形,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并处以更高额的罚金及没收财产。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私自制造货币的数量标准,以便法院进行审理和判决。对于这一违法行为,法律将以严厉的惩罚予以制止。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条 伪造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 (二)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的; (三)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七十一条 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 伪造货币并出售或者运输伪造的货币的,依照本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2004修正):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零二条 【票据欺诈行为的刑事责任】有下列票据欺诈行为之一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变造票据的; (二)故意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的; (三)签发空头支票或者故意签发与其预留的本名签名式样或者印鉴不符的支票,骗取财物的; (四)签发无可靠资金来源的汇票、本票,骗取资金的; (五)汇票、本票的出票人在出票时作虚假记载,骗取财物的; (六)冒用他人的票据,或者故意使用过期或者作废的票据,骗取财物的; (七)付款人同出票人、持票人恶意串通,实施前六项所列行为之一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