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判缓刑是什么意思?能否去外地上学? |
释义 | 判缓刑是对犯罪分子在一定考验期内不执行判刑罚的制度,可以允许其外出上学。根据《刑法》第九十二条,符合条件的被判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缓刑,条件包括犯罪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还可以限制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的特定活动、区域、人际接触。附加刑仍需执行。 法律分析 判缓刑就是不收监执行,可以去外地上学。缓刑是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其具备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考验期间内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判缓刑的,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要经执行机关的批准,因而外出上学经批准就可以。 《刑法》 第九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拓展延伸 判缓刑的条件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判缓刑是指在刑事审判中,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社会危害程度以及个人情况等因素,法院决定将其刑罚暂缓执行的一种刑罚形式。判缓刑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主要包括:1.犯罪事实轻微,社会危害不大;2.被告人认罪态度好,积极赔偿损失;3.有悔罪表现,有改造可能;4.家庭、工作、学业等特殊情况需要暂缓执行刑罚。判缓刑并非所有案件都适用,一般适用于轻罪、初犯、非暴力犯罪等情况。判缓刑的目的是为了促使被告人改正错误,重塑社会形象,实现教育、感化和惩罚相结合的目标。 结语 判缓刑是一种对于犯罪分子的刑罚形式,通过在一定的考验期间内附条件地不执行原判刑罚,给予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只有在被告人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以及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情况下,方可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需遵守特定活动限制,包括禁止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判缓刑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感化和惩罚相结合,促使被告人改正错误,重塑社会形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三章 对不良行为的干预 第三十四条 未成年学生旷课、逃学的,学校应当及时联系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了解有关情况;无正当理由的,学校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督促其返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六条 国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专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矫治的重要保护处分措施。 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专门教育发展和专门学校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专门学校。 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由教育、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司法行政、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门学校等单位,以及律师、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组成,研究确定专门学校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 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二章 预防犯罪的教育 第二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