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陪嫁财物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
释义 | 结婚女方给陪嫁的钱属于赠与行为,婚前个人赠与属于个人财产,登记结婚后的陪嫁可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具体权利归属需依约定或提供证据;男方提出离婚时,财产可协议分割,法院判决时考虑子女和女方权益;根据《民法典》,夫妻可约定财产归属,约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离婚时共同财产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原则判决;夫妻有权请求补偿,具体办法可协议或由法院判决;彩礼和陪嫁需根据赠与时间点和实际情况判断财产归属。 法律分析 一、结婚女方给陪嫁的钱属于谁所有 根据实践的总结来看,女方亲属陪送嫁妆的行为应认定为是赠与行为。所以,若在登记结婚前的陪送嫁妆应认定为是女方家人对女方的婚前个人赠与;若在登记结婚后的陪送嫁妆,女方家人未明确表示是对某方的个人赠与,则应认这为对夫妻双方的共同赠与,该嫁妆应认定为是夫妻的共同财产,但夫妻双方对该嫁妆有特别的约定,则应依约定来认定财产的权利归属。 目前来看,虽然法律并有明确规定离婚时嫁妆应当如何处理,但是一般法院会把登记结婚前的嫁妆当作个人财产,因此离婚时嫁妆可以带走;如果是结婚登记后带来的嫁妆,则有可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实践中,嫁妆和彩礼在离婚时都纠缠在一起,因此离婚时嫁妆具体怎么处理,还需要看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二、男方主动提出离婚,财产怎么分割 协议分割,一般一人一半。协议不成可以由法院判决,一般是以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也就是照顾子女的一方有可能多分。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约定的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 根据《民法典》(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第一千零六十五条: 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第一千零八十八条: 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关于陪嫁、彩礼,这是我国婚姻中长期中的风俗。一般男方在支付了结婚彩礼之后,女方家往往也会陪嫁一些东西。不过,从法律关于彩礼和陪嫁的规定来看,主要还是就彩礼的退还情形做出了明确规定。至于女方的陪嫁,更多时候还是要区分实际赠与财物的时间点来区分,究竟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 结语 根据实践总结,陪嫁的钱属于女方亲属的个人赠与,若在结婚前赠与应视为女方个人财产,若在结婚后赠与未明确表示则为夫妻共同赠与。离婚时,登记前的嫁妆可带走,登记后的嫁妆可能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具体处理需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关于男方提出离婚时财产分割,可协议一人一半,法院判决多考虑子女和女方权益。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约定的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可约定财产归属,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离婚时共同财产可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对于陪嫁和彩礼,需根据具体时间点和赠与情况来区分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 第二百五十条 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是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五十六条 个体工商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无法区分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以从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农户财产承担;事实上由农户部分成员经营的,以该部分成员的财产承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四十三条 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组织、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 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的补偿费用,并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征收组织、个人的房屋以及其他不动产,应当依法给予征收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补偿费等费用。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