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结婚后是否需要办理房产公证? |
释义 | 婚后房产无需公证,根据《民法典》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投资收益等,共同所有。对于婚前房产和婚后房产的界定,购房合同签订时间最能反映购房行为的性质,而不是房产证办理时间。购房款是否使用个人财产或共同财产支付是判断的关键。因此,购房合同签订时间应视为“购房”时间点。 法律分析 一、婚后房产是否需要公证 1、婚后房产一般不需要公证:如果是在结婚后,夫妻任意一方用自己的工资或者收入购买了房屋,购买的房屋可以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下可以不进行公证。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根据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二、婚前房产和婚后房产怎么界定 1、对于前者,夫妻双方自领取《结婚证》之日可视为“婚前”到“婚后”的时间点,而其他诸如订婚、举行婚礼等时间点都不具备法律上的意义。对于后者,比较困扰,在购房一系列的过程中到底哪个才是“购房”时间点,例如:在婚前签了购房合同,付了首期款,婚后才进行按揭贷款,并办了《房产证》,那哪个才是“购房时间点”鉴于房产在法律上属于不动产的范畴,而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购房人真正获得所购房屋所有权的时间点为办理完房屋的过户手续并取得《房产证》之日。 2、因此,认为获得房屋产权证书之日为即为“购房”时间点。判断这一问题关键是看房价款是在婚前以个人财产支付,还是婚后以共同财产支付的。实际上,上述观点在理解“购买”这一概念时过于狭隘了,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有失偏颇,考虑到购房的目的性以及购房整个过程的关联性,应当以签订购房合同的时间为“购房”时间点,签订合同时最能反映“购房”这一行为的性质。 结语 婚后房产一般不需要公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受赠的财产等。夫妻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处理权。对于婚前房产和婚后房产的界定,购房合同的签订时间最能反映购房行为的性质,即获得房屋产权证书之日为购房时间点。综上所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婚前婚后财产的归属。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九章 留置权 第四百四十九条 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不得留置的动产,不得留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一百一十四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物权。 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二百零八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