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确定合同违反了社会公德? |
释义 | 法律分析: 在我国法律中,没有具体规定合同违反社会公德的标准。社会公德是指社会成员在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上的共同理解和认同。因此,合同违反社会公德是一种主观判断,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明显违反公序良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就可以认为该合同违反了社会公德。例如,一方当事人利用合同欺诈、威胁、恐吓等手段达到不正当利益,或者故意隐瞒关键信息导致对方当事人受到损失,都可以视为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七条 合同订立、履行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五条 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自己的义务,保护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第一百四十八条 合同中的条款,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德。 结论: 合同违反社会公德是一种主观判断,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来确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合同中的条款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共利益或社会公德,该合同就被认为违反了社会公德。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