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律分析: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是走私犯罪案件中的重要环节。主观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明知其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但仍然有意为之。主观故意的判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犯罪嫌疑人的言行举止;二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三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结果。需要注意的是,主观故意的判断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法律依据: 1.《刑法》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故意犯罪:(一)明知是违法的行为,仍然实施的;(二)对其所犯的罪行后果予以预见,但仍坚持实施的。 2.《刑法》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过失犯罪:(一)没有预见本应预见的危险,但是应当预见的;(二)预见危险,但是认为不会发生的;(三)预见危险,但是对危险轻视的。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三条:依法审判走私犯罪案件,应当认真查明走私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对于主观故意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的,应当采取合理的证据推定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