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偶然性因素当偶然性处理 |
释义 | 这里的偶然性因素是指那些来源不稳定、不可能经常发生的收益或损失。常见的偶然性因素包括: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收益,因会计政策变更或会计差错更正而调整的利润,发行新股冻结资金的利息等。通过偶然性因素排除法,将这些因偶然性因素发生的损益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能够较为客观地以分析和评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高低和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一、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影响 公司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收益,则会导致公司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要低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从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小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企业减去非经常性收益之后的数值,才是公司业务产生的净利润。 对于业绩突然走好,企业报表净利润数据很漂亮的公司,尤其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较大额的非经常性损益,如果是,那么本年度的收益水平也许并不能真实的匹配公司的盈利能力。 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损失,则会导致公司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要高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高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 发生非经常性损失后,要衡量给公司带来损失的原因以及后续业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如果只是当期的损失,则企业报表数据在当年虽然比较难看,但是却不会影响公司本身的盈利能力;如果突发的损失会对公司今后的业务产生影响,则需要评估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范围及大小。 法律咨询: 网友:如何判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律师:判断损益项目是否属于非经常性损益,主要从三方面考虑:主业相关性、发生频率及盈利持续性,三方面相对独立、相互联系。 判断损益项目是否属于主业或主业相关业务,从定性角度看,主要从官方的登记信息及披露文件去了解,包括但不限于:1、工商登记信息及其他政府报备信息中关于营业范围及产品的内容;2、披露的定期报告及管理层报告中关于发展目标及业务描述的内容;3、融资投资文件关于资金资源投向及战略规划的内容。 判断损益项目的发生频率是否正常,主要看交易数量、间隔周期及连续性。集中在短周期内的巨量交易,也不见得是经常性业务,比如清算处置。交易量小且间隔周期较长的,不一定是非经常性业务,当然要考虑其发生额及连续性。 二、公允价值变动核算存在的问题 1.“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一个损益类的账户,期末时其余额已经转入“本年利润”,并在当期作为未实现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入了当年的利润表。因此以后年度转让此投资性房地产时,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余额为零,无余额可结转。而目前的会计核算将以前期间原已结平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处置当期的“其他业务收入”,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是将未实现的收益(损失)在相关资产处置时作为已实现的收益(损失)计入处置当期的损益,但这其实是将以前期间发生的损益计入本期,将会导致处置当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不实,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 2.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其他传统的损益项目并列列报在利润表的营业利润中,不能区分已确认并实现的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已确认未实现的收益,要等相关资产处置时才能得以实现,现在将其与投资收益等已确认并实现的收益一起列报于营业利润中,这样在企业的净利润中将包含部分未实现的收益,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不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判断和决策。 3.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损失)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中。而交易性金融资产等的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损失)则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列报于利润表。这种做法并不合理,既然都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损失),入为地将其分列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不具备足够的理由。事实上这种规定也并不能有效制止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如果企业真正想要操纵自己的盈利以操控股价,只需改变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就能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达到粉饰企业经营业绩的效果。这种持有目的的改变即使在审计时也很难把握。所以为了防止上市公司通过操控盈余提供虚假信息而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资本公积”没有必要。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