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行为与事件行为的区别 |
释义 | 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在于: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只有符合构成要件时才生效。 法律分析 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具体如下: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拓展延伸 法律行为与事件行为的本质差异 法律行为与事件行为的本质差异在于其目的、法律效果和主体之间的关系。法律行为是指基于法律规定和意愿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法律目的和法律效果。它是为了产生、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而进行的行为,需要特定的法律主体参与并符合法律规定。而事件行为则是指不受意愿或法律规定约束的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目的和法律效果。它是由客观因素引发的行为,不需要特定的法律主体参与或符合法律规定。因此,法律行为和事件行为在目的、效果和主体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结语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在意愿表示、法律效果和主体关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行为人意思内容发生效力;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法律行为是为了产生、变更或终止法律关系而进行的,需特定法律主体参与并符合法律规定;事实行为则不受意愿或法律规定约束,由客观因素引发。因此,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在目的、效果和主体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一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