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会计凭证造假后果 |
释义 | 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构成犯罪,将追究刑事责任。若不构成犯罪,单位可罚款5000-10万元,主管人员可罚款3000-5万元,国家工作人员还可能被开除。会计人员将吊销从业资格证书。 法律分析 做假账判多少年, 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拓展延伸 会计凭证造假的法律责任及应对措施 会计凭证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它会导致诸多法律责任。首先,造假者可能面临刑事责任,根据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可能会被判处罚款、监禁甚至是剥夺自由的刑罚。其次,造假还可能导致民事责任,受害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赔偿责任,包括经济损失的赔偿和精神损害的赔偿。此外,造假者还可能面临行政责任,相关监管机构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如吊销执照、禁止从事相关行业等。为了应对会计凭证造假,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审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都是必要的应对措施。 结语 造假账,判罪重。伪造、变造会计凭证、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将面临刑事责任。如不构成犯罪,单位可被罚款5千至10万元,主管人员可被罚款3千至5万元。国家工作人员还将受到行政处分,会计人员将吊销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凭证造假是严重违法行为,可能导致刑事、民事、行政责任。加强内控、审计机制,提高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是必要的措施。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21修正):第四章 审计机关权限 第三十七条 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工作,如实向审计机关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 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将公款转入其他单位、个人在金融机构账户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有关单位、个人在金融机构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存款。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