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如何应对网络恶意诽谤? |
释义 | 遇到恶意诽谤,可通过自行协商、第三方调解或向法院起诉解决。根据《民法典》和《刑法》相关条款,侵害人格权可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恶意造谣、诽谤不构成犯罪时,可处拘留或罚款,严重后果则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需承担刑事责任。被侵权人可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果构成犯罪,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法律分析 一、遇到恶意诽谤怎么处理 自行协商解决,或者由第三方调解(例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向法院依法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刑法》第246条,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 二、恶意造谣诽谤不构成犯罪怎么处罚 恶意造谣、诽谤、污蔑他人的行为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则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当事人需承担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相关法律条款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恶意造谣、诽谤他人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此时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被侵权人可以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当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恶意造谣、诽谤的行为符合有关犯罪的立案标准,那此时可以被侵权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要求侵权人承担刑事责任。 结语 遇到恶意诽谤,可通过自行协商、第三方调解或向法院起诉解决。法律保护人格权,禁止侵害。依法可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人格构成诽谤罪,可处刑罚。恶意造谣、诽谤行为可处拘留或罚款,情节严重构成侮辱罪、诽谤罪,需承担刑事责任。被侵权人可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如构成犯罪,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 法律依据 第五十三条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知识的公益宣传,弘扬医师先进事迹,引导公众尊重医师、理性对待医疗卫生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舆论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