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避免违规行为,维护公平正义 |
释义 | 违法、违章、违规和行政违法等概念的主旨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和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可能构成犯罪的行为;违章主要指交通违法行为;违规是指违反某些规定,但不是指特定的规定;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需要承担行政责任。这些行为必须由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主体实施,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法律分析 违法: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或公民,因违反法律的规定,致使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违法是指特定主体实施了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状态。这是作为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之一的违法。 违章:通常是指交通违章,即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交通管理及影响交通路况的行为。另外,违章也可指违反常规章法处理事情。 违规:是指违反了某些规定。但是“违规”一词中的“规”字并不是指指定的某项规定,这个“规”字是指所有双方协商好达成的规定。 过失是指:“应注意的、能注意的,而未注意”,或是无法达到一般合乎理性之人所应达到的谨慎程度。 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亦称非法行为。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违法行为中只有违反刑事法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才是犯罪。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要按其性质和程度依法处理,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所实施的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政行为。 行政违法是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1、违法行为主体必须是行政主体。行为人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是行政违法的前提。只有行政主体的行为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非行政主体的行为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为人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行政主体依法享有行政管理的权力,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某一行政主体负有的法定义务,并不一定适用其它行政主体。因此要确定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构成行政违法,必须首先确定其是否负有相关的法定义务。 3、行为人具有不履行法定义务的行为。如果行政主体负有法定义务,那么没有履行或者承担这项义务的时候,才能构成行政违法。也就是说,必须存在行政主体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必须是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主观过错是指行为人实施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统称为“过错”。 结语 违法、违章和违规是指不同领域下的违反规定的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需要依法追究责任。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权力时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有过错的行为,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无论是违法、违章还是违规,都需要根据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和社会危害性进行相应的法律处理。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第三章 调查取证 第二节 交通技术监控 第十九条 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收集违法行为记录资料后五日内,违法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记录内容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处罚违法行为的证据。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