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共同犯还是分别犯? |
释义 | 共同犯罪的处罚根据被告人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主犯、从犯和胁从犯。主犯是组织、领导犯罪活动或起主要作用的人,从犯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胁从犯是被胁迫参与犯罪的人。主犯将根据参与的全部犯罪受到处罚,从犯可能会获得较轻的处罚或免除处罚,而胁从犯则可能减轻或免除处罚。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共同犯罪的,可按照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分别按照主犯、从犯和胁从犯等分别处罚。 相关法律知识 《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第二十六条【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第二十七条【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拓展延伸 共同犯与分别犯:选择合适的犯罪方式 在判断共同犯与分别犯哪种犯罪方式更合适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共同犯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其优点在于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责任,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利益。然而,共同犯也存在着协调难度、泄密风险等问题。相比之下,分别犯则是个体行为,有更高的自主性和隐蔽性,但缺乏共同协作的优势。在选择合适的犯罪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证据的收集难度、风险控制等因素。因此,选择合适的犯罪方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权衡,以确保最大的利益和最小的风险。 结语 根据法律规定,对于共同犯罪的,根据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别按照主犯、从犯和胁从犯等进行处罚。在选择犯罪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证据收集难度和风险控制等因素。共同犯具有分工合作、共同承担责任的优势,但也存在协调难度和泄密风险等问题。相比之下,分别犯则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隐蔽性,但缺乏共同协作的优势。因此,在确保最大利益和最小风险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犯罪方式至关重要。 法律依据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四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三项至第七项规定的情形之一,数额达到本解释第一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百分之八十的,可以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条 敲诈勒索数额较大,行为人认罪、悔罪,退赃、退赔,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犯罪情节轻微,不起诉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二)没有参与分赃或者获赃较少且不是主犯的; (三)被害人谅解的; (四)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可以按照本解释第一条规定标准的百分之五十确定: (一)曾因敲诈勒索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一年内曾因敲诈勒索受过行政处罚的; (三)对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敲诈勒索的; (四)以将要实施放火、爆炸等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或者故意杀人、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相威胁敲诈勒索的; (五)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的; (六)利用或者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新闻工作者等特殊身份敲诈勒索的; (七)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