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问题:

 

问题 中止执行能否转为终结执行
释义
    中止执行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定情况的出现而导致执行暂时不能继续进行,需要等到这种情况消失后,再行恢复的情形。终结执行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特殊情况,使得执行程序没有必要或者不可能继续进行,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情形。依据以上释义,实践中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止执行不能转为终结执行。理由是,中止执行和终结执行是同一程序不可互转的二个阶段。《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已明确规定了中止执行的11种法定情形和终结执行的7种情形。被执行人如出现了中止、终结情形的,执行法院应分别依规定作出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的裁定。按现有法律规定,中止执行是执行程序的暂时停止,以前的一切行为仍然有效。当中止的事由消失后,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权恢复执行程序。中止执行转终结执行无法律依据。第二种观点认为,中止执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为终结执行。理由是,一个案件在暂停执行期间,被执行人的情况变化是多方面的,既可能出现有利于申请人的情况,如被执行人接受他人赠与财产或继承了遗产,或依据自身努力和外界影响,使得一定程序上具有了履行义务的能力,产生了中止事由的消失,执行法院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或依职恢复执行。但同时可能出现不利于申请人的情况,如做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在案件裁定中止执行期间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组织被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也没有其他权利义务随人,二种情形都不存在继续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符合法律和司法解释所确定的终结情形。中止执行当然的应转为终结执行,法律对此无需作进一步的阐释和设定。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对案件中止期间出现终结执行情形的,中止执行可以转终结执行。
    一、裁定中止执行解封吗
    法院可以继续采取冻结执行措施。理由是法律规定的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只是保全性措施,非处置性措施。况且法律规定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有法定的情形,且需要征得申请人的同意。
    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的相关内容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解除查封、扣押、冻结裁定,并送达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或者案外人:……(五)被执行人提供担保且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查封、扣押、冻结的;……”根据此司法解释,要解除冻结保全措施,需要明确的条件,且在被执行人提供担保的情况下裁定解除冻结的措施需要征得申请执行人的同意,否则不应当解除保全执行措施。
    其次,从财产保全所属的性质上看,冻结属于保全性措施,而非处分性措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内容规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此规定表明,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后,原判决因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等问题,有可能被更改甚至撤销,为防止造成执行回转的困难和尴尬,法律不允许对原判决继续进一步进行执行,但财产保全只是控制性的措施,只要不将冻结的存款进行处分,将冻结款项发放当事人执行回转的困难和尴尬完全可以避免。切实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最后,从法理上看,民诉法规定的财产保全措施在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后,案件中止执行,在此期间内,只要具备法律规定的条件,均可以适用财产保全。可以对被执行财产采取保全性执行措施。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后,使原判决的效力回到待定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原判决必然被更改或撤销。为了防止当事人转移财产,损害债权人一方的利益,使再审判决结果不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法院当然可以采取包括冻结在内的执行保全措施。
    二、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情形:
    (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
    (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
    (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
    (四)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恢复执行。
    
随便看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2 uiane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