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冒用他人名字签订合同通常会怎样? |
释义 | 冒用别人名义签合同会导致无权代理,需自行履行或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欺诈行为可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是商品交换法律表现,需要两个以上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以产生、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为目的。合同与协议区别在于公证,但只是固定和强化效力,当事人约定的名称、内容、形式都有效。 法律分析 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后果包括:行为人无权代理,被代理人若不追认,行为人需要自己履行合同或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行为人存在欺诈目的,则可构成合同诈骗罪。对于诈骗数额较大的情况,行为人可能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客观要求而出现的,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为了交换的安全和信誉,人们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关于交换的习惯和仪式。 合同的法律特征包括:1、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法律地位平等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2、合同以产生、变更或终止债权债务关系为目的;3、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和协议的区别在于,合同是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一种契约,目的在于明确大家都同意的事项,从而在法律上确定。而协议则是双方的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一种契约,目的在于明确大家都同意的事项,但在法律上没有像合同那样的明确规定。一般来说,生效的合同和协议法律效力是相同的,除非没有生效或因某些条件而失效。例如,合同或协议的一方是未成年的孩子,这种合同就没有效力。 需要公证的合同或协议只是为了把合同或协议的效力固定并强化。如果法律没有要求,合同或协议的当事人也没有约定,就不需要特别公证。合同或协议一般只需要两份,当事人各持一份。如果有第三份,很可能是给见证人或第三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合同或协议的效力,由双方当事人约定。 合同或协议的名称、内容、形式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风俗,当事人可以任意约定。这些约定都是有效的。 法律依据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 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为人实施的行为未被追认的,善意相对人有权请求行为人履行债务或者就其受到的损害请求行为人赔偿。但是,赔偿的范围不得超过被代理人追认时相对人所能获得的利益。 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为人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和行为人按照各自的过错承担责任。 该内容由 谷艳艳律师 和 家和律云 共创回答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