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 |
释义 | 未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双务行为、无权代理行为、无权处分行为和欠缺债权人同意的债务移转行为。民事行为能力由法律确认和赋予,民事主体对其行为负责。只有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的行为才有效,否则无法发生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 一、民法典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年龄 民法典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年龄是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八周岁以上能够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行为,又称效力未定民事行为,是指行为成立时,其是有效还是无效尚不能确定,还待其后一定事实的发生来确定其效力的民事行为。 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的类型如下: 1.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双务行为; 2.无权代理行为; 3.无权处分行为; 4.欠缺债权人同意的债务移转行为。 三、民事行为能力的特征 1.由国家通过法律确认和赋予,不由民事主体的主观意志决定。法律确认一个人有民事行为能力,就承认他有资格进行民事法律行为。 2.民事主体对其民事活动的法律后果负责的资格。只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主体实施的民事行为才有效,才能对其不法行为承担责任,否则,实施的民事行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 拓展延伸 民法典中规定的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年龄是多少? 根据我国《民法典》,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具体规定是十八周岁。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十八周岁被认定为成年的法定年龄。在此之前,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到限制,需要由其监护人代为履行法律行为。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法律事务中得到适当的保护和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具体情况,法律也允许特定情形下的未成年人提前获得部分或全部的民事行为能力。因此,对于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来说,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规定至关重要,以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和顺利的法律事务处理。 结语 根据我国《民法典》,未成年人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的具体规定是十八周岁。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确保他们在法律事务中得到适当的保护和指导。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来说至关重要,以确保合法权益的保护和顺利的法律事务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四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二条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
随便看 |
|
法律咨询免费平台收录17839362条法律咨询问答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法律问题的释义及解答,是法律学习及实务的有利工具。